概述:隐睾系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同侧阴囊内,又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王益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描述为:"> 隐睾症(cryptorchidism)是指睾丸下降异常,使睾丸不能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阴囊的舒缩能调节温度低于体温1.5~2℃,以维持睾丸生精小管的正常生精功能,而隐睾则受温度影响而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双侧隐睾症引起不育达50%以上,单侧隐睾达30%以上。隐睾易发生恶变,尤其是位于腹膜后者,隐睾恶变的几率较普通人高20~35倍。
隐睾的治疗一岁内的睾丸有自行下降可能,若一岁以后睾丸仍未下降,可短期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周肌注2次,每次500U,总剂量为5000~10000U。若2岁以前睾丸仍未下降,应采用睾丸固定术(orehidopexy)将其拉下,若睾丸萎缩,又不能被拉下并置人阴囊,而对侧睾丸正常,则可将未降睾丸切除。双侧腹腔内隐睾不能下降复位者,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睾丸自体移植术。
隐睾也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很常见的小儿先天性异常。是指一侧或双侧睾丸未降入阴囊,而停留于从腰部腹膜后下降到阴囊途中的任何部位。隐睾常影响睾丸发育,导致生育能力下降或不育,多伴发鞘状突未闭,可发生隐睾扭转和睾丸损伤,成人后隐睾易恶变成睾丸肿瘤。
隐睾症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的过程通过腹股沟管沿腹膜鞘状突下降至阴囊底部而停留在下降途中的任何部位,也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
3.4%~5.8%的男孩在出生的时候有单侧隐睾,而此时双侧隐睾的发生率为1.9%。早产儿隐睾的发病率更高约为30%。而在出生后部分隐睾会出现自然下降过程,因此在3个月龄时隐睾的总发生率下降为1%~1.5%,至6个月龄之后,继续下降机会明显减少,1岁以后的隐睾几乎不会自动降入阴囊。不同作者通过大量的统计得到的结果显示,1岁儿童的隐睾发病率和1岁以后儿童的发病率相近。隐睾患者,右侧隐睾70%,左侧30%。按位置分析70%位于腹股沟管,20%于阴囊上方,10%位于腹腔内。
研究发现,隐睾症是引起睾丸癌变和男性不育的主要危险因素。睾丸癌患者中有隐睾病史达3.5%~14.5%,且癌变不仅发生于隐睾侧,还发生于健侧睾丸,说明隐睾还可引起对侧正常睾丸癌变。单侧隐睾者中有40%不育,双侧隐睾者高达70%不育。因此,探讨隐睾病因对其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睾丸下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经腹腔内迁移阶段 (睾丸下降的经腹阶段)。
在人类妊娠的1 0~1 5周,睾丸开始形成尾部系带,尾部系带起源于直肠系膜尾部和肾原基,经转变而形成索状引带(gube rnaculum ),在睾丸下降至腹沟管的内环口处之前尾部系带始终存在。从孕期第25周起,索状引带经过短暂的扩张后开始逐渐变短,同时头部系带开始退化。这些变化使睾丸在索状引带的作用下,从后腹膜下降至腹股沟管内环口。此阶段是非雄激素依赖。正常情况下,胚睾的间质细胞(leydig cell)在第6周开始产生睾酮(T),于第14周达到高峰,睾酮作用于中肾管使之分化发育为男性生殖道的输精管、附睾及精囊,由此促进睾丸下降;而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则分泌中肾旁管抑制物质(MIS),促使中肾旁管退化,若中肾旁管残留或退化不全,则睾丸的经腹移行期受阻,从而导致隐睾。
第二阶段为腹股沟阴囊阶段 (腹股沟-阴囊阶段,inguino scrotal phase):到胚胎7个月时,睾丸开始从腹股沟内环经腹股沟出外环进入阴囊底部,此为腹股沟-阴囊阶段。索状引带在腹股沟管处带动腹膜形成腹膜鞘突,并推动皮肤形成阴囊后降入其中。此阶段是由雄性激素介导的。